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創造幸福循環 學者:經濟結構要轉型

創造幸福循環 學者:經濟結構要轉型
  • 2012-10-14 01:10
  • 中國時報
  • 洪凱音╱台北報導

 國內年輕人與中高年齡失業率差距很大,清大社會研究所教授王俊秀說,目前台灣社會結構有問題,確實出現「啃老族」或「啃小族」現象。主因是沒有幸福循環概念,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沒有成就感;老年人不敢提早退,無適當管道將經驗傳遞,如擔任終身志工等,均被堵住,造成惡性循環,大家幸福不起來,應尋找幸福結構。

 目前台灣年輕人失業率高,再加上房價高、薪資低,只能依靠父母親養,被稱為「啃老族」(又稱吃老族);反觀,老年人過去生活雖貧苦,但工作機會相對多,早年房價低、薪資相對高,掌握更多資源與累積財富,剝奪年輕人機會,甚至國家財政据拮、社福支出多,造成年輕人扛更大重擔,也可稱為「啃小族」,可謂是世代差距。

 王俊秀認為,為改善年輕人失業率問題,台灣經濟結構要轉型,不應以製造業為基礎,未來應以農漁牧業為基礎。主因是代工為主的科技業獲利微薄,早晚要遷出去。因此政府應鼓勵年輕人回故鄉,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哪裡好山好水,可心靈沈澱,重建家庭關係,作為安身立命之地。

 王俊秀直言,目前大學生畢業後,工作待遇是二十二K(月薪二萬多),這是經濟資本現象。但政府應重視環境教育法,結合人文、自然、生態環境,讓年輕人創造全新體驗學習產業,如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自然資本,可創造六十K或八十K,建立成就感。

 「工作機會有三大部門。第一部門是政府機構,如高普考;第二部門是民間企業;第三部門是民間社會產業,如環保聯盟等。」他說,年輕人應尋找一加一大於二的工作機會,如即使開計程車,也可提升司機素質,因此對年輕人創造就業機會並不會太悲觀。

 王俊秀說,不少職場老年人不敢退休,主因是無適當管道,讓經驗傳遞出去。政府應提供適當管道,如終身志工、社區大學等,將「私益」轉為「公益」,騰出工作機會,讓年輕人爬上來,以展長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