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瑞專欄-台股是攻萬還是站萬
15年前的3月10日(2000年),代表科技類股的美國那達克指數,從歷史最高的5,048.62點,一路狂瀉至2002年10月9日的1,114.11點。15年後的3月2日,那斯達克終於在4500多個日子後再度衝上5,000點;以科技島自居的台股加權指數,在2000年2月最高指數10,393點,也一路重挫至2001年的3,411點才見底。那指重新站上5,000點隔日,台股小漲4.41點,加權指數收9,605.77點,15年來,台灣股民莫不期待萬點再現。這次似乎是距離最近,機會最大的一次,然我們不應只是關心台股「重回萬點」,而更應關注的是「萬點過後」台股何去何從?台股是「攻萬」,還是「站萬」呢?
15年來科技業仍然是台灣GDP比重最高產業,市值王台積電、營收王鴻海、股王大立光、股后漢微科,其他如聯發科、台達電、矽品、日月光等績優公司,也依然是台灣科技業的代表。公司領導人除了第二代逐漸接班外,檯面上人物少有變化。反觀美國領導公司,已經從以前的Wintel(微軟+英特爾)、Moto、AOL、 Cisco等,變成賈伯斯、庫克的Apple、佩吉的Google、查克柏格的Facebook、貝佐斯的Amazon、穆斯克的Tesla。這就是美國可怕之處,新創公司、新創產業、新創產品、頂尖CEO,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創新」領導著美國再起,也引領全球風騷。所以那斯達克重回5,000點,與台股攻向萬點,兩者內涵有著極大差異,也意味著兩者攻克光明頂後,長期可能會面對不同的命運。
再就景氣循環分析,2015年3月份是美國160年來第34個景氣循環的第70個月擴張期,也是美國160年來第六長的擴張期。美股自2009年3月6,470點見底以來,剛好滿六年的多頭行情,美國道瓊指數共上漲1.7倍。美國2014年GDP成長率為2.4%,高於2013年的2.2%,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美國2015年GDP成長率將達3.6%,遠高於去年的2.4%,連續兩年在工業國家中獨霸,美國不但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又是全球景氣領頭羊。
不僅如此,美國聯準會主席從葛林斯潘,柏南克到葉倫,其前瞻性貨幣政策亦領先全球,從率先三輪量化寬鬆,把美國從次貸風暴中救起,也可望率先因景氣復甦而升息。美國失業率已經降至6%以下,非農就業人口也連續12個月增加超過20萬人。更難能可貴的是,去年11月勞工薪資上升2.2%,創下8個月最大升幅,如此強勁的經濟成長率,和就業市場表現,升息已箭在弦上,而6月升息或9月升息,也將為全球資本市場帶來震撼教育。
而台灣在2012年月景氣見底後,開啟60年來第14個景氣循環,至2015年3月份擴張期也長達39個月,也是台灣第六長的擴張期。本次2012至2014年第14個循環有三大特色:一、GDP低度成長,三年分別為2.06%、2.23及3.74%;二、出口低度成長,三年分別為-2.3%、1.4%及2.7%;三、景氣未亮黃紅燈,自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景氣燈號連十綠期間,景氣綜合判斷分數最高只達29分,距離32分的黃紅燈尚有幾步之遙,由以上三點可見此波景氣循環之孱弱。
本波台股攻萬點最大動力,來自外資大量加碼之量化寬鬆(QE)資金行情,及上市公司去年獲利創歷史新高。但是過去三年金融帳淨流出金額,分別為316.7億美元、429.3億美元及530.5億美元,合計淨流出1,276.5億美元。去年12月M1B年增率5.03%,M2年增率5.86%,是2012年10月黃金交叉後,首度出現死亡交叉。只有銀行對不動產放款從2005年的6.2兆,增加至去年底的7.72兆元台幣,九年來大增1.5兆元,遠遠超過GDP的增幅。全民只追求且滿足「小確幸」,恐將造成國家競爭力的「大不幸」,台股「攻萬」之後,能否長期「站萬」,尚在未定之天。(作者陳忠瑞擅長以深厚的總經底子融入投資決策,成功避開三次萬點股災,更將其實戰經驗著作股海戰國策與股海煉金術兩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