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梁國源、陳世平、吳南瑤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高級研究員、研究員】
近年美元指數強勢格局往往以6年為一個週期,是以若從2011年美元指數止跌回揚起算,加上美國經濟復甦,聯準會於2014年10月退出QE,更確立美元強勢格局看來,2017年美元指數仍將處於上漲週期內。隨著未來聯準會升息和資產縮減的過程中,將使資金大幅移動至美國,令其它國家的風險性資產價格下跌,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恐出現完美風暴。
美元過去與未來可能走勢
眾所周知,隨著美國經濟好轉、聯準會啟動升息循環,以及新任總統川普(D.Trump)矢言要讓美國再次強大的各種措施(包含促使國際貿易遊戲規則的改變、規劃帶動國內經濟的刺激政策)等國內情勢,都將使美元走強。同時,從歷史經驗得知,美國以外的國家發生金融危機,也會使美元作為避險資產的角色更為吃重,助長美元的強勢格局。像是1970年代末期,拉丁美洲國家發生經濟危機時,美元指數便在1979年至1985年間持續上漲了6年;又或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使美元指數從1995年一路漲至2001年。
初步看來,近年美元指數強勢格局往往以6年為一個週期。因此,若從聯準會為應對次貸風暴,一度曾釋放出大量美元,令美元指數處於低位。爾後,美國經濟逐漸止穩,美元指數也從相對低點回揚,自2011年開啟漲勢。及至2014年10月聯準會考量美國經濟復甦腳步明確,遂結束量化寬鬆政策(QE),使強勢美元更確立等態勢看來,美元指數於2017年仍將處於上漲週期內。只是,當美元再度成為各方追逐的焦點後,未來聯準會升息和資產縮減的過程中,資金恐將大幅移動至美國,使其它國家的風險性資產價格下跌,尤其是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甚至可能因此引發出現完美風暴,使好不容易平靜下來的全球金融市場再生波濤。
防完美風暴掀金融波濤
至於,為什麼最近一波美元走強趨勢中,新興市場的金融穩定令人憂心?從1980年代拉丁美洲國家經濟危機,以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實例來看,並不難理解。
首先,1979年至1985年間的拉丁美洲國家經濟危機來說,當時拉丁美洲國家儲蓄率普遍偏低,為了維持較高的投資,遂依靠舉借外債資金維持,導致外債槓桿率不斷升高。然而,隨著美國總統雷根(R.Reagan)於1981年1月就任後,大推供給面經濟學,加速國際資本流動方向逆轉,且聯準會為打擊通膨,改採緊縮貨幣政策達3年之久(1979年10月∼1982年10月),利率上揚令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導致以原物料出口為主要財源的拉美國家,國際收支入不敷出,走向債務違約一途。於是,自1982年墨西哥宣布無力償還外債,開了第一槍之後,拉美國家相繼爆發嚴重的債務危機。
再就台灣較熟悉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來看,當時許多亞洲新興國家因外匯準備不足,加上國內金融市場不健全,未能提供滿足經濟發展所需之金融仲介功能,形成過度依賴外資的現象,亦長年靠舉借外債支付其經常帳赤字。短期外債比例過高及外匯準備不足,使亞洲新興國家的金融體質脆弱性偏高。更重要的是,當時各國多採取釘住美元聯繫匯率制度,大部分外國貸款係以美元計價,加上亞洲企業和投資者欠缺避險觀念,外匯市場亦未充分提供適當之避險工具,以致於當外匯準備出現不足時,如金融巨鱷索羅斯等國際金融投機客便發動攻擊,在美元計價之龐大外債到期壓力下,政府不得不放棄固守匯率之立場。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改採浮動匯率制,泰銖隨即大幅度貶值,連鎖效應(國際外匯炒手與各國政府不停交戰)持續擴散,演變成亞洲金融風暴,尤以泰國和韓國受傷最甚。由此可知,在新興國家經濟與金融市場發展未臻成熟的情況下,只要全球金融市場(尤其是外匯)有顯著的變化,體質脆弱的新興國家將遭到數倍於該國可承受度的傷害,並外溢成為區域型金融危機。
無論如何,當前美國經濟復甦穩定、物價上揚趨勢愈來愈確定,使聯準會已將2017年升息次數預估調升至3次,市場對聯準會3月升息預期也持續攀高。(編者註:本報告於3月中旬發布,而3月17日聯準會已如市場預期升息一碼,且維持今明兩年升息預測不變,亦即隱含今年還有二碼的升息空間,美國與歐日之間貨幣政策分歧料帶動利差持續擴大。)因此,除非川普政府做出太大的政策失誤,導致金融市場動盪加大,否則「取決於經濟數據表現」的聯準會仍將維持升息格局,加以歐洲央行(ECB)與日本銀行(BoJ)兩大央行持續執行寬鬆貨幣政策下,美元走勢依舊偏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