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新新聞/台灣Seafood王財貴 掀少年「國學熱」

新新聞/台灣Seafood王財貴 掀少年「國學熱」

2017/09/27 21:00:00
好友人數 
  • A-
  •  
  • A
  •  
  • A+

文/賈選凝/新新聞

兒童讀經在台推展不開,對岸風生水起成教主

中國大陸並不陌生於Made in Taiwan的Seafood,而且還相當受用。雖然紫衣人這種宗教信仰團體還較難登陸,但在台灣混得並不好的國學老師王財貴,以台灣人身分打著「國學教育」旗號,在對岸一手打造了一個「讀經」產業鏈。

Seafood最近爆紅,網友暗諷收下勞斯萊斯的師父,農委會官網也蹭熱點po出紫色海膽照揶揄。Seafood話題炒得沸沸揚揚,一方面是台灣社會向來對於宗教團體或個人藉信仰之名,行疑似斂財之實的行為非常敏感,另一方面「佛教如來宗」等大量宗教團體存在於台灣民間,明明宣揚教義的方式令凡俗大眾感覺像在直銷洗腦,卻偏偏擁簇不斷,本就看不懂的網民正好借題發揮。

ID-1071983

▲王財貴利用「台灣等於國學正統」的意象,炮製出了少年「國學熱」。(圖/翻攝自王財貴讀經教育推廣網站)

他奶奶的廟,缺啥補啥

但如果說「台灣人對鬼神寧可信其有」的態度,加上一大票處在人生徬徨無助期的軟弱心志,成就了這類詐騙集團feel的信仰團體,那在「不信鬼神」的中國大陸,人們也會為類似的Seafood而瘋狂嗎?

中國大陸的民間信仰其實非常蓬勃,分為神、鬼和祖先三類,覆蓋面則以鄉村為主,前不久有這樣一則兩岸新聞:河北易縣的「奶奶廟」中竟然供奉拿著方向盤的「車神」。其實讓奶奶廟紅起來的是大陸清華大學博士徐騰和他的微信公號「不正經歷史研究所」。

徐騰一篇《他奶奶的廟》以自己在河北易縣的觀察經歷,分享了這一號稱華北第一道場的奇葩建築奶奶廟。這間廟最大特色就是「缺什麼補什麼」:廟裡缺哪個神仙就隨便建一個,從財神、學神、車神到官神應有盡有。有需求就有市場,這裡香火極旺,每年廟會期間,十五天裡會有超過一百萬香客,甚至還有人從北京專程跑來求順利「搖到車牌」。

徐騰透過研究奶奶廟,發現中國人造神、拜神的心理是「跟神做生意」:我給你出錢,你保我平安,我獲得平安後再繼續供養你,整個循環過程其實非常實用主義。同樣的邏輯放在台灣一樣講得通,紫衣人追隨師父的最大動因也無非是希望獲得保護與祝福,甚至治愈頑疾、發生奇跡。而會員費和捐款做為必要之付出,信眾自然覺得順理成章。

某種程度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式信仰觀是「舉頭三尺有神明」的禮敬諸神,各種神明術業有專攻,因此各路不同類型的師父也格外有功成名就百花齊放的土壤。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595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