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識破財務騙局
自從2001年發生恩龍案事件,美國知名大型企業,如世界通訊、雷曼等公司接二連三傳出財務報表作假,在絢麗的財報外表下,隱藏著多數投資人偵查不到的訊息,刻意扭曲公司所提報財務績效與狀況,花招層出不窮。
美國發掘企業財務騙術的會計師霍爾.薛利於2001年撰寫《識破財務騙局的第一本書》,即揭露各式財務騙術及識破法,及早發現公開發行公司的營運問題與異常現象,幫助投資人與債權人遠離風險。
財務報表是提供給管理者與投資者,作為經營與投資決策的參考,若Input資料不準,output結果也會解讀錯誤。
造成財務資料不實的原因,主要有兩種現象,一是做內帳,一是窗飾(Window Dressing)。前者是指無法取得合格的外部憑證而被迫為之,如同種同質的材料有兩家供應商供貨,甲商報價10元,有發票;乙商報價8元,沒發票,買方本來應跟甲方進貨,但買方為了營利考量,最後被迫向乙商進貨,使得帳面進貨成本與付現金額不符,因而產生了內帳。
其次,企業為了避免業績太差,無法獲得銀行貸款,往往運用美化帳面手法,透過收入提前實現、損失與費用延遲入帳的策略,將原本帳面虧損變為由虧轉盈,雖對公司未必不利,甚至還可能助升股價,但卻隱瞞了事實。
以上兩種手法,都會使公司財務報表失真,誤導投資人與債權人,嚴重造成權益受損。
所謂「收入提早入帳」,是將貨品或原料在季末或年底前,大量出貨給關係企業或海外發貨倉庫,對作業績,但唯恐會計師函證查到逾期帳款,年底前公司先由國外匯一筆資金至國內,沖銷應收帳款,俟會計師查帳完成後,再將該筆資金匯出國外,以躲避查核。
此外,所謂「損失與費用延遲入帳」,是將本期費用移轉至後期,操縱公司損益,如2001年的恩龍公司就是將不具效益的研發費用轉為資產化,分年攤提,竄改財報,最後步入破產。
一般破解技巧,多採用水平與垂直分析方法作前後期比較,察出是否重大異常或符合比例原則。
至於收入是否提早入帳?通常運用應收帳款周轉率來檢視,周轉天數愈長,可以合理認為有對作業績之嫌。此外,也可用現金流量資訊進行偵測,如本期損益大賺,為何沒有相對的現金流入,表示損益的真實性值得懷疑。
企業財務報表一旦失真,會導致假報表真分析,不僅使投資人誤判買到地雷股而造成損失,也會騙到主管機關增資案與金融機構的貸款案。此外,財報公告後已經是事後的事,而公司經營活動是動態的,由報表產生到檢討報表,其間資訊的變動,外部人士無從了解,只有一方面利用趨勢分析法察出歷史的軌跡,另方面隨時詳讀會計師簽證報告中之附註與期後事項的記載,來補其不足。
(作者是中華工商研究院副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