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一隻牛剝三層皮...股市散戶縮手 成交額減60%

一隻牛剝三層皮...股市散戶縮手 成交額減60%

2016-06-26 00:00:22 經濟日報 記者夏淑賢/台北報導

代表台灣股市散戶力量的本國自然人交易金額,從最高峰、1997年一年的成交金額高達68兆元,至2015年來到23.9兆元,相隔18年縮水逾六成。這段期間,散戶的成交比重,也一路從高達九成以上,下滑至五成附近。
日前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臉書PO文,指出證交所公布5月集中市場本國自然人交易比重降到47.7%,創下台股有交易來逾半世紀歷史新低,大聲呼籲新上任的小英政府,應好好思考誰殺了台灣的散戶?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倘若台股的量能豐沛,自然人交易比重下滑不見得是壞事,問題是,台股的日均量就如同自然人的交易金額一樣江河日下。
從統計數據來看,1997年本土法人該年比重為7.6%,去年達到18.3%的歷史新高,外資法人更不得了,從1.7%躍升至28.4%。但若從成交金額來看,集中市場本土法人一年的交易額,18年間增加約3兆元,最高峰時一年的交易額不到9兆元;外資法人這段期間增加最速,從1.2兆多元增加到去年高峰12.7兆元 ,呈現十倍數增長。
大型券商高層指出,這幾年在散戶大舉退場、外資法人比重節節升高之下,台股的波動幅度變得更大,舉例來說,台股每個月每逢月中的台指期結算、月底的摩台指結算,因外資法人擅長程式交易,可說「左手有專業、右手有資金」,現貨、期貨兩邊布局,散戶就算盯著外資現貨買賣超或期貨多空留倉部位也沒辦法預測,況且外資還可運用選擇權等其他工具,導致台股每逢期指結算就會衍生較大的波動,散戶專業不如外資,資金力量更小。
謝金河在臉書中提到三大元凶使散戶成為被獵殺的羔羊,其中之一是資本市場獨厚外資,外資股利分離課稅20%,國人卻要併入綜合所得稅,可能稅率高出外資一倍以上;另外就是「中看不中用的高殖利率股」,因為股利所得併入綜所稅,等於「散戶拿錢去買股票,除權是除自己的錢,卻仍要繳稅」。
對此,券商公會理事長簡鴻文就疾呼,我國投資人的投資成本高於大多數國際股市投資人,除了證交稅,股利所得併入綜所稅外還有二代健保補充保費,且內外資稅負不公,導致資金撤離資本市場。他建議政策應參考國際稅制,對長期投資者,股利所得可採分級、分離課稅,並對短期投資者尤其是當沖交易的投資人,證交稅率應調降至0.1%,以引導資金投入台股市場,拉高日均量。
千億元日均量 恐回不去
台股集中市場日均量在2007年來到1,357億元高水位,於2012年宣布復徵證所稅下,跌破1,000億元,至今仍一直無法再站上千億元水位。台股日均量「回不去了」,直接衝擊證券商營運,經營策略大轉彎,一是積極整併分支據點,二是大力搶進新開放的財富管理業務。
券商公會從2013年財管業務起跑統計起,證券商信託資產總額快速竄升,客戶開戶數以每年新增約5萬戶的速度增加,今年4月底突破20萬戶;十大本土券商每一家都在衝財富管理業務。
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葉黃杞就指出,永豐金證券全力轉型財富管理,已有數家分公司不做傳統台股經紀業務,專攻理財,這些據點不配置台股營業員,只做財管業務,概念就像銀行的貴賓理財中心,未來這類營業據點還會繼續增加。
凱基證券則與同一金控下的凱基銀行,繼去年高雄合開理財旗鑑店後,接下來台中、台北也要再開旗艦店。龍頭元大證券全台160多家分公司,每家都配置專攻理財業務的產品經理或財務顧問,協助兼做理專的營業員,向客戶行銷非台股的理財商品如保單等。
此外,證券商整併分公司據點也持續不斷,從第一波將兩、三家距離不算遠的分公司,集中到同一個辦公空間運作,節省成本;到第二波將相近分公司合併為一,削減分公司家數;現在進化到新的階段,就是因應數位金融趨勢,提升線上服務,再次過濾篩選裁撤績效欠佳的據點。兆豐金旗下兆豐證券跟進撤點浪潮,預定7月底北、高共兩家分公司結束營業,轉型財管與強化行動下單。
營業員過寒冬 掀轉業潮
全台證券商營業員,六年來少了近萬人,從2010年的將近2萬人,到今年5月跌破1萬人大關,降到9,972人,顯示在大環境轉變下,愈來愈多的營業員選擇離開職場,若不想轉業就得轉型。
台灣走過「三步一號子」、「全民皆股」的年代,如今因台股整體成交量不如以往,再加上本土券商的主力客群--本國自然人大舉退場,在散戶大餅萎縮、僧多粥少下,支撐不起如過去總數約2萬營業員的生計。反觀從事財富管理業務的理財專員人數,在政策開放證券商比照銀行以信託架構發展財管業務後,大型券商紛紛鼓勵旗下營業員考牌照兼任理專,甚至還大舉進用不做台股業務的「純」理專,使得證券商的理專人數超越營業員,5月來到1.2萬人。
有金融業者透露,有些證券營業員下了班還兼差當Uber司機,引發市場熱議。證券營業員薪資制度多為低底薪、高獎金,台股接單量倘若達不到目標,拿不到獎金就只能領底薪。若是不想靠開Uber補貼家用,只領2.5萬元底薪。
部分證券營業員選擇轉業另覓頭路,不然就要努力轉型做理財專員,效法銀行理專,跨足銷售保險或基金等其他非股票商品,尤其保險商品在低利環境下大吸金,賣相既好、佣金又比台股接單高,不少營業員兼理專保單賣得嚇嚇叫,因此幾家積極推動財富管理業務的大型券商,在台股量能不振之際,發放給營業員的台股業績獎金,遠低於賣理財商品的獎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