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中國需要義利合一的“儒商”嗎?

中國需要義利合一的“儒商”嗎?

2017-02-04 01:58:22
編者按: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有責任分享自己的哲學,商業哲學。中國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中國的文化也許無力解決人類儘早實現現代化的問題,但是這正是中國儒商今天應該登場的原因。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創造了令世人振奮的經濟奇蹟。對此,中國企業家功不可沒。商業行為的背後,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那個廣博而精深的思想寶庫。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商業哲學和倫理,助推了當前的經濟騰飛。儒商 - 這一雅緻的稱謂已被世人所廣泛接受。
回溯中國企業的成長之路,歷史上儒商誠實守信,急公好的形態,涵養當代中國的企業家精神。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傳統商業倫理研究日益深入,系統,中國的企業界和商界開始自覺塑造儒商形象,著力培育儒商精神。深入研究與探討中國儒家思想與當代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將儒家文化與企業文化進一步融合凝聚,已成為當代中國學界商界挑在肩頭的重任。
為引領儒學與社會經濟的結合,彰顯儒學的經世關懷,日前,上海儒學研究會及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聯合主辦了首屆中華儒商論壇。儒家的經濟傳統,儒學的現代轉化困境,以及基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核心價值觀發展起來的“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觀念,如何為中華民族開拓一條通往世界倫理的康莊大道等問題,成了與會嘉賓討論的熱點。
子貢開創“義利合一”的儒商文化
儒商 - 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商業與文化概念,它在古代典籍中的出處似乎無據可見,但人普遍認為孔子的弟子子貢就是中華儒商的始祖。
在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會長張雄看來,如果作專專名詞的“儒商”確實在古代文獻中出現得很晚,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一個很早便流傳於民間的概念,作為百姓對於那些不單純以逐利為目的的商人的讚許。這一類商人的共同特點在於以儒家的價值觀念指導自己的商業行為。
孔子說,“義以生利,利以平民”。中山大學原哲學系教授,博鰲儒商論壇主席黎紅雷認為,這句話道出了儒家義利觀的本質 - 義是拿來生利的,而利則是用來安撫百姓的,實為儒家經營哲學的精髓。
儒商的出現並非簡單的商業現象,而是一個文化現象,哲學現象。中國的商業文明萌芽得很早,但恰恰是由於受到了儒家文化重義輕利,以及中國封建時代重農抑商觀念的影響而發展緩慢。
但從,“重義輕利”到“義利整合”,從“重農抑商”到“農商兼舉”,中國的商業文化始始沿著一條自己的道路不斷創新,發展。直到資本主義的出現,攔腰阻斷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那條商業文化發展道路。而以“唯利是圖,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本質的資本主義精神,與中國文化道路南轅北轍,卻把中國商業發展模式的生存空間擠壓殆盡。中國歷史上從不缺少儒商的身影,遺憾的是,那隻是個體的故事,而非一個被普遍認同的概念,形態,缺乏理念與理論的支持。
“儒商”是“儒”與“商”的結合體。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認為,儒商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財富與成功;既是儒者的楷模,也是商界的精英。儒商有超功利的最終目標,有對社會發展的崇高責任感,有救世濟民的遠大抱負和憂患意識,追求兼善天下的理想情懷。在中國的歷史上,儒商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對文化與社會的關切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我們很難想像少了子貢的“論語”和沒有徽商的徽州儒學。
(喬克綜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