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勿臨渴掘井 逕自將川普「雷根化」
主筆室 中時電子報
雖然目前有許多人將川普類比為1980年代的美國總統雷根(R. Reagan),認為由政治素人入主白宮,也不算壞事一件。想當年,部分政治專家曾批評雷根的世界觀過於簡單且無知、減稅政策又太激進,恐使國際緊張局勢及欠缺復甦前景的國內經濟皆更惡化。但兩屆任期結束後,雷根不僅成功帶領美國走出國際政治與經濟泥淖,以高民意支持度卸任,更有助其副總統老布希選上繼任總統。在蓋洛普「最受歡迎的美國總統」調查中,雷根更以87%的支持度,力壓甘迺迪、艾森豪、羅斯福等歷任總統。
問題是,川普縱有與雷根上台時相似的背景及特質,卻不該被完全視為雷根的後繼者。確實,1979年美國駐伊朗大使館的人質危機、蘇聯入侵阿富汗升高了美蘇冷戰壓力等國際事務上面臨的艱困,加以石油危機使經濟屢屢面臨衰退、進口增加使藍領工作機會流向崛起的日本,讓民眾質疑高度介入國際事務的必要性,也對經濟疲弱導致好日子不再而感到憤怒。這些政經運作的混亂,給了雷根打敗政壇老將,即時任總統卡特(J. Carter)的機會,類如當前的情境。而川普沿用雷根時代「讓美國再次強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為競選標語,主張輕管制、減稅與重基礎建設等財政政策為主軸的政見,亦具有供給面經濟學的特徵,似在暗示雷根主政的美好時代可望再現。因此,川普勝選後,金融市場並未如預期般出現劇烈動盪的主因,即是將川普「雷根化」及對共和黨全面執政寄予厚望的結果。
但川普與雷根仍有不小的差異,且此相異處正是雷根成功帶領美國的關鍵。首先,雷根就任總統前已有兩任加州州長的磨練,使其在政治理念與現實中取得良好平衡,避免政策走偏鋒;第二,雷根擁有川普欠缺的人和。雷根很清楚像他這樣的政治素人,必須依靠黨的力量才能順利執政,是以自競選加州州長起至就任總統後,都遵守絕不傷害任何共和黨夥伴(Thou shalt not speak ill of any fellow Republican.)的政治盟約。
然而,川普既是全然的政治素人,且競選期間不尊重體制的性格及攻擊同黨夥伴的作法,讓許多共和黨政治菁英與其保持距離。儘管川普勝選後,共和黨參、眾議院領導人都釋放善意,表示會與川普就對美國有利的政策密切合作,看似上演大和解劇碼,卻也可能是迫於形勢的場面話。若倚靠民粹力量勝選的川普,上任後無法在短時間內回應選民期待,使其支持度下滑,難保共和黨政治菁英不會再度揚棄川普,造成川普政府提早跛腳,不利全球經濟穩定。
由此看來,明年第1季將有兩個觀察川普政府能否穩定運作的關鍵時刻。其一,至明年1月20日就任前,川普籌組的新行政團隊若僅容得下競選過程中的盟友,而沒有同黨政敵,代表他仍無能力整合共和黨的各方政治勢力,政策推動將大打折扣;再者,川普的減稅政見雖與共和黨一致,但其增加政府支出的立場,與傳統共和黨議會信仰的小政府不同,致使雙方在3月16日決定如何調升舉債上限,乃至於未來財政政策方向上,必有相當多討論。如果雙方密切合作,在不犧牲美國急需的基礎建設、不擴大貧富差距的前提上,能達成對經濟成長有利的減稅政策,則美國經濟或將迎來一個改變的希望。
此外,雷根之所以能成功提振美國經濟,很大的原因是他尊重時任聯準會主席、身為忠誠民主黨員的伏克爾(P. Volcker)。即使伏克爾並非由雷根任命,且為對抗高通膨而採取相當緊縮的貨幣政策,使雷根剛上任就面對嚴重的經濟衰退。但他仍支持聯準會,並再次將主席大位授予力抗通膨到底的伏克爾,使美國終於解決高通膨問題,並迎來90年代長期經濟榮景。
相較之下,川普在競選期間揚言要大幅刪減聯準會的獨立性及撤換主席葉倫,令金融市場高度憂心。但矛盾的是,川普的財經政見必將擴大美國財政赤字,極需要一個高度可信的聯準會作保,才能使市場吸收因刺激性財政政策而暴增的政府負債。因此,若川普就任後不尊重聯準會的想法更檯面化,投資人將逃離債市,使殖利率及通膨預期狂升。屆時,美國財政當局將無法以低成本融通負債,既削減財政政策刺激力度,並加大對其他民間部門的排擠作用,政策效度將大打折扣。遑論在數輪量化寬鬆政策下(QEs),當前聯準會已買進占總發行量38.3%的政府債務,難有能力穩住市場的恐慌性賣盤。
在美國逐步邁入川普時代的此刻,各界急於找出一個看待其未來發展的視角,實情有可原。但就此將川普完全「雷根化」,也非明智之舉。特別是在川普與共和黨政治菁英心結未解、難以取信於多數民意,以及有挑釁國際和破壞盟國友誼的潛意識下,美國仍籠罩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各界仍不應掉以輕心。
(工商時報)
關鍵字:川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