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從居住正義到全面加稅的迷思

從居住正義到全面加稅的迷思

房產稅這個議題,儼然已成為當前全民(八百四十四萬戶)最關切的民生大事;當美國新總統川普宣稱全力拚經濟之際,台灣卻全面拚房地產加稅一次到位─房屋稅、地價稅、契稅、土增稅、房地合一稅等。而為了讓讀者能深入淺出瞭解其實際影響,將以兩期的篇幅,分別說明房屋稅和地價稅這兩項稅制的現況及其爭議焦點,並試圖提出可行的解套建言。

官員高舉居住正義大旗

這場「房屋稅與地價稅檢討研討會」與談人顏炳立直言,財政部政務次長蘇建榮表示中長期希望以基準地價取代公告地價、公告現值;另外,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又說要推老屋健檢,行政院長林全又強調不打房,但是「蘇(建榮)花(敬群)改」連續射出的箭,招招針對房地產,無異修理超過八成的房屋持有者,市場景氣與交易怎麼會有轉機?

此外,台中市地政局長更在媒體投書,認為台中公告地價漲幅雖是六都最高,然而實質課稅地價卻是六都最低。今年各縣市公告地價平均是市價20.5%,台北26.29%、高雄24.27%、台南19.42%、桃園19.39%、新北17.24%,台中僅14.61%。也就是說,100元的地價,全國平均用20.5元課稅,但台中只用14.61元課稅,比鄰近的彰化、南投還低。

今年台中市公告地價調幅較劇烈的區域,是反映這三年地價漲幅及調和區域均衡性所致,絕非「一次漲足」。雖然過去台中市公告地價之市價比長期偏低,惟就「轉嫁」角度加以探討,短期一次到位,對實現居住正義是利是弊,恐仍有商榷餘地。

明明是為抑制投機 為何演變成全面加稅?

為實現居住正義,政府繼民國100年奢侈稅後,102年開始積極推動一連串房地產稅制改革,主要的四項政策包括提高房屋稅稅基與稅率、公告土地現值及公告地價,並實施房地合一新稅制。政府以稅負角度考量,忽略民眾荷包是否逐年瘦扁,就以房屋持有稅過低為由,逕行決定要以回溯的觀點來行加稅之實,也難怪民眾普遍心存被視為「刀俎」之怨氣。

房屋稅爭議延燒後,因為各縣市政府近年均已大幅調高「公告地價」,且今年全台調幅高達30.54%,一般民眾最感疑惑的是今後還會增加多少稅負等問題。

由於「地價稅」也是屬於「持有稅」,依據《土地稅法》規定的課徵標準及稅率徵收,其中主要是政府每三年公告一次的「公告地價」,而近幾次都以調漲接近市價為主要著眼點,其因在於主管機關咸認其稅基的地價(參照附表的公告地價)相較實際成交的市價偏低而認為「地價稅」偏低,導致連續性的一再「只漲不降」,尤其是在薪資所得倒退十六年情況下,再度壓縮了人民原已瘦扁的荷包。

加稅歸加稅 打房歸打房

這波房產稅制調整如同「強降雨」般來得又急又快,包括持有稅、交易稅與資本利得稅,竟然在一年半內連續大幅調漲,原先明明是為抑制房地投機,為何演變成全面加稅?特別是當前景氣急遽轉折,稅負加重為何不能從長計議?

依日前信義房屋統計近年六都的住宅房價變化,整體房價以北部的「北北桃」下修最為顯著,台北市住宅今年平均房價和民國103年相比,由每坪68萬元下降至60.6萬元,跌幅約11%,新北市則是從高點每坪36.8萬元,修正至每坪34萬元,跌幅8%,桃園市從每坪19.3萬元,修正至每坪17.9萬元,跌幅7%。

若以台北市一坪下跌約七.四萬元與歷年比較,今年房價水準已下修至四年最低,前後對照,若同樣購買總價二千萬元的房子,可以多買三.五坪的空間,接近於一間小房間的空間,對於有急迫購屋需求的民眾而言,現在在北部地區購屋幾乎就是近四年房價的低點。

其實,只要認真檢討,政府空有「尚方寶劍」─《平均地權條例》第八十三條:「以經營土地買賣,違背土地法律,從事土地壟斷、投機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得併科七千元以下罰金」,卻一直放著不用,反倒高舉居住正義大旗而爭相加稅,尤其回溯追稅的動作,各級政府只會「柿子挑軟的吃」,實在有點說不過去,而這也正是造成目前房市全面下跌,交易量可能創二十五年新低的主要緣由。

今年十一月「地價稅」後遺症再次顯現,以105年全國公告地價占一般正常交易價格平均比例為20.5%,與102年20.19%相當。雖然主管機關一再宣稱,本次公告地價調幅適度反映土地市價變動,但相對於目前市場真實地價,就「稅基」角度而言,地方政府後續加稅的空間仍有五倍之譜,這也難怪一般民眾咸認未來加稅幅度想像空間無限。

稅負應考量民眾負擔 政策如都更減免動作可加大

因此,本人認為應緩和漸進,並兼顧負擔能力與經濟成長,特別是在重劃完成後之土地─修正土地稅減免規則第十七條,重劃地區內土地,自重劃完成日起,減半徵收二年地價稅之規定,建議中央修法授權地方政府延長減徵期間,再緩步恢復全額課徵,俾免短期衝擊太大。

其他如地上權、BOT、聯合開發案等之租稅負擔,亦應從長計議,方不致因和公告地價連動,造成營運成本驟增而影響公共建設與整體經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