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島岌岌可危 (兩岸愈開放,台灣被掏空危機愈大)
台灣科技島岌岌可危
日期:2014-02-12 作者:謝金河 出處:財訊 第 444 期
中國IT業崛起,衝擊最大的會是台灣,台灣的IT產業與中國產品、技術同質性最強,卻沒有蘋果、三星、亞馬遜這種大型企業庇蔭;另外,台灣IT業的強項在產業的群聚效應,如今正全面被中國取代。
台灣熟悉的趨勢專家陶冬博士最近在他的部落格上寫了這麼一段話:中國的IT業正進入一個井噴式的增長,依靠中國龐大市場及世界一流技術與產品之間的差距迅速收窄,帶來全產業鏈的躍進,中國IT行業將進入黃金期。
陶冬博士比較中國的IT行業在2013年的創新研發支出達2840億美元,成長22%,少於美國的4650億美元(成長只有4%),但中國IT業的研發支出,除了僅次於美國之外,優於世界上任何國家。網路時代來臨,移動時代的降臨,加上產品換代,龍頭企業的激烈競爭,串起了一條條的產業鏈;陶冬點出了中國的e商業、IC、遊戲與4G行業上下游全面開花。
但是陶冬話鋒一轉,中國IT業崛起,衝擊最大的會是台灣,台灣的IT產業與中國產品,技術同質性最強,卻沒有蘋果、三星、亞馬遜這種大型企業庇蔭;另外台灣IT業的強項在產業的群聚效應,如今正全面被中國取代,再加上台灣IT業的創業者垂垂老矣,創業和拚搏精神都大不如前,一旦台灣的IT產業鏈被中國同行衝散,台灣的經濟前景堪憂。陶冬意有所指地說:「台灣的政策制定者,對此似乎沒有多少危機感。」
台灣品牌、代工 遭受空前挑戰
陶冬博士這一席話,與我最近的憂慮,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首先從股價會說話的「現象面」來看,去年一年,中國上證指數表現乏善可陳,全年下跌6.8%,但那是中國經濟調結構呈現的「果」。從兩岸股市卻可看出微妙的變化,一三年台股上漲11.84%,比上證搶眼,其中,上證的銀行類股下跌11%,台灣的金融分類指數卻上漲24%,中國的銀行股是拖累指數下跌的元凶。
但是下跌的上證,科技股卻大幅上漲,去年上證IT指數大漲65%,台灣的電子分類指數卻只小漲2%,遠遠落後加權指數的漲幅。從這個現象可以看出,中國的科技股正快速崛起,除了大家熟悉的百度在美國、騰訊在香港外,中國本地上市的科技股如歐菲光電、歌爾聲學、德賽電池、大華股份,過去一年都有十分出色的表現。而且,中國科技產業鏈快速崛起,正全面壓縮台灣產業鏈發展的空間,台灣的品牌及代工全都遭到空前挑戰。
最近聯想先以23億美元買下IBM伺服器,接著又以29.1億美元買下摩托移動,雖然造成股價的重挫,但是,聯想從○四年買下IBM的PC部門一路發展至今,已是全世界最大的PC大廠,不僅趕下惠普及戴爾,也讓台灣PC產業從繁華走向衰敗,品牌的宏�節節敗退,代工的仁寶、緯創也急著尋找轉型之路。
現在聯想布的局是以PC延伸到智慧型手機,到平板電腦,然後到雲端服務,買下IBM伺服器是為了落實聯想下一階段大進擊「PC+服務」的戰略目標;而從谷歌手上買下摩托移動,是要在智慧型手機品牌找到更強大的競爭力。一方面聯想解決了谷歌在硬體製造上的麻煩,同時藉著此次併購,谷歌也搖身一變成聯想大股東,谷歌也可以藉聯想智慧型手機落實Android系統在中國的發展,這是聯想走向國際的一大步。
聯想在一四年初的這些大布局,可以預見,聯想除了鞏固PC一哥地位,台灣的PC、NB業者未來恐怕只能幫聯想抬轎代工。另一方面,有了IBM伺服器加持,聯想將迅速走向雲端服務。三是聯想有了摩托品牌,有機會打入美國市場,並且拉大領先與華為、中興通訊、酷派宇龍等中國品牌手機的差距;至少聯想有機會坐穩全球第三大智慧型手機大廠寶座,且聯想在智慧型手機崛起,下一步可能威脅三星的地位。若這些改革都順利成功,聯想將繼蘋果、三星之後,成為全球IT業的強者。
聯想直追三星 台廠節節敗退
當中國的品牌智慧型手機產業崛起,台灣的宏達電卻慘不忍睹。在一一年的營運高峰期,EPS(每股稅後純益)高達72.74元,去年第三季已出現虧損,而這個虧損目前看不到太多轉機。宏達電、宏�相繼隕落,也讓台灣IT業以品牌走向國際的夢碎。品牌之路走不通,台灣最引以為傲的兩兆產業,也面臨高度挑戰。
面板業連續虧損四年,兩家面板廠合計虧損超過二千億元,也造成投入面板的兩大企業集團元氣大傷。去年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南京紫金論壇上脫口而出說:「大陸的政府沒有把台灣當自己人。」友達董事長李焜耀也有感而發地說:「只要有中國政府全力扶持的產業,台灣都要避開。」他們兩人都是中國全力發展面板產業的受害者。
一三年中國品牌智慧型手機崛起,也帶動起中國手機零組件產業,很多手機次產業都出現中國的強大競爭者,例如,相機鏡頭模組的大立光,面臨中國大陸的舜宇光學、水晶光電挑戰;藍牙及電聲產品,美律面臨歌爾聲學、瑞聲科技夾擊;電池模組,大陸的德賽電池崛起,台灣的新普與順達科都面臨壓力;而台灣的機殼產業如可成、鎧勝、鴻準,同樣有來自中國的巨騰、比亞迪電子及嘉瑞國際的挑戰。幾乎在每個次產業,中國大陸的零組件供應鏈正全面替代台灣的供應鏈。
除了周邊零組件供應鏈重組,最核心的晶片也有衝擊。中國手機產業崛起,台灣僅次於高通的手機晶片大廠聯發科,今年起恐怕也得面臨中國本地化的考驗,華為全力扶持的海思正快速崛起。而去年七月間,清華紫光集團以每股28.5美元,總數17.8億美元的代價,將在美國掛牌的中國本土最大手機晶片大廠展訊私有化。下一步重組紫光戰力,勢必威脅聯發科的地位。
兩岸愈開放 台灣被掏空危機愈大
台灣面臨了更大威脅是人才被中國大陸挖角,中國的面板業崛起,一開始挖角台灣培訓出來的人才,最簡單的方式是台灣的薪水以新台幣計算,大陸挖角台灣人才改以人民幣計價,如此一來,薪水相差五倍,台灣優秀人才很難抗拒五倍薪資的誘惑力。於是從面板、LED、太陽能,一直到各個零組件次產業,台灣的人才都面臨掏空的壓力,於是兩岸愈開放,台灣被掏空的危機愈大。
這些年政府頻頻喊出開放的口號,馬總統特別強調ECFA(兩岸經濟協議)通過,台灣經濟會大好,現在又把希望放在《服貿協議》上面;但是兩岸愈開放,台灣面臨更大的資金與人才被掏空的壓力,這點政府恐怕沒有發現。
過去二十年,台灣電子業開始赴大陸投資,那時候看中的是大陸廉價勞力,但是近十年,中國大陸的科技產業從台商學到了技術,迅速串起產業鏈,如今台商面臨的是中國高工資及中國本土業者快速崛起,而且中國龐大市場可以造就大品牌的企業,台灣電子業在品牌與代工已逐漸喪失優勢,中國科技業崛起,台灣卻漸漸失落。
今年聯發科可能面臨清華紫光的威脅,還有IBM要賣掉半導體部門,加上英特爾也全力搶進晶圓代工領域,若是台積電遭到威脅,台灣的處境勢必更加艱鉅。那麼從1980年竹科掛牌以來的「台灣科技島」美夢,恐怕也將掉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